传递师魂,尊严师道,争做“四有”好老师 学校召开庆祝第32个教师节座谈会

发布者:人事处发布时间:2016-09-12浏览次数:3768



 

       9月8日,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西北师范大学新老教师欢聚一堂,同庆自己的节日。校长刘仲奎,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万明钢,党委副书记刘玉泉,副校长刘复兴、李建民,纪委书记姚志宏出席座谈会。2016年新入职教师、第二届“双星计划”入选教师代表、新晋升正高级职称教师、新聘任博士生导师和教师代表及各学院、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

 

传递师魂,是传统,更是师德

 

       赵逵夫教授、李并成研究员、雷自强教授等老教师和学校领导,亲手为新入职的41名教师一一佩发校徽,嘱托他们践行师大校训,秉承师大传统,恪守师道尊严。

 


       全体新入职教师在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进教授带领下,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我愿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诚信友善,严于律己,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争当教书育人楷模;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恪尽职守,勇于创新,乐做终身学习典范;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筑就民族复兴中国梦!”

 


       舞蹈学院关樱丽虽然是新入职教师,但2016年却是她和西北师大“相遇”的第十个年头了。十年前,她在音乐厅参与表演了一支群舞《黄河》,从此便和这所百年老校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一辈师大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书写着教育之画卷。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滋养着我们新一代的年轻教师继续奋力前行!”她庄严承诺。

 

接过聘书,是嘱托,更是尊重

 

       对历史文化学院何玉红教授来说,这个教师节格外不同寻常——他和新晋升正高级职称的23位教师及新聘任的26位博士生导师代表一起,从校长刘仲奎教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大红聘书。
       如何担负起这样的责任,是他们新的追求。“研究生导师就是要做一名真正的学术人,这就要求优良师德的养成,高尚学术品德的自律,热爱学问的真情实感,对学术研究的潜心钻研,始终保持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敏感,关怀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做有创新的研究。”何玉红说。

 

 

       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中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和省级各类人才工程的人数大幅上升,一大批教师在学校的关心培养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逐渐成长起来,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综合能力得到提升。2016年,全校共有23位教师晋升正高级职务,其中2人破格,21人正常晋升。目前,学校1229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者已达297人,占专任教师数的24%,他们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中流砥柱,更是学校办学实力的有力证明。

 

站好讲台,是责任,更是师道

 

       “我是师大土生土长的‘原住民’。” 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李泽林老师笑着说。从本科、硕士、博士再到留校做一名师大的老师,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树木、一砖一瓦一楼宇、一生一师一名家,伴随着他成长多年:“我的老师们教给了我如何备课、如何教学、如何科研,我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培育和支持。师大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是学校发展‘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我们的信念已超越了自我并融入到学校之中。”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永恒的话题,刚获得 “明德教师奖”的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姚晓军副教授,也是学校两届“双星计划”的入选老师:“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把课讲好,要发自内心的喜欢教学、喜欢科研,才能把一些枯燥的内容讲得再好一些,只要喜欢就一定可以做好本职工作。”
      “我会继续带着甘甜和热爱,站好我的三尺讲台!” 这也是全体师大教师的心声。

 


       2014年1月,学校召开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共西北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之星资助计划”,首届有61名青年教师入选,今年又有90名青年教师入选第二届。一系列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的实施,使得学校青年教师培育有了新的起色,青年教师上进心普遍增强,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你争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在认真听取了每位老师的发言后,刘仲奎说:“教师节是每一位教师的节日,默默无闻奋斗在一线的普通教师同样伟大,他们是教师队伍里的主要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研究的领域和他们学生的眼中,他们并不普通。将新教师入职、双星计划、晋升高级职务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聘任放在一起,是一种老、中、青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教育就是在付出爱,同时也是在收获爱,或者说,做一名教师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荣誉的事情。在今后,学校也讲继续出台一系列教学、科研政策,努力为每一位老师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刘仲奎强调。